当前位置:首页 > 牛蒡子 > 专题

牛蒡子

中药牛蒡子专题,介绍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中草药牛蒡子的副作用和禁忌,让大家全面了解中药材牛蒡子。

牛蒡子的药用价值:

名称:牛蒡子

英文名:Great Burdock Achene

拼音:Niú Bànɡ Zǐ

别名:恶实(《别录》),鼠粘子(《本草图经》),黍粘子(《珍珠囊》),大力子(《卫生易简方》),蝙蝠刺(《纲目》),毛然然子、黑风子(《青海药材》),毛锥子(《贵州民间方药集》),粘苍子(《辽宁主要药材》),鼠尖子、弯巴钩子、万把钩(《江苏植药志》),大牛子(《山西中药志》),牛子(《陕西中药志》)。

药材类别:果实/种子类

性味:味辛;苦;性寒。 

①《别录》:味辛,平。 

②《本草拾遗》:味苦。 

③《医学启源》:《主治秘要》:辛,温。 

④《药品化义》:辛,性寒。

归经:入肺、胃经。 

①《本草经疏》:入手太阴、足阳明经。 

②《药品化义》:入肝、肺二经。

入药部分:为菊科植物牛蒡的果实。

各家论述:1.《别录》:明目补中,除风伤。

2.《药性论》:除诸风,利腰脚,又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

3.《食疗本草》:炒过末之,如茶煎三匕,通利小便。

4.《本草拾遗》:主风毒肿,诸痿。

5.《医学启源》:消利咽膈。《主治秘要》:润肺散气。

6.李杲: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气。

7.《纲目》:消斑疹毒。

8.《本草经疏》:恶实,为散风除热解毒之要药。辛能散结,苦能泄热,热结散则脏气清明,故明目而补中。风之所伤,卫气必壅,壅则发热,辛凉解散则表气和,风无所留矣。藏器主风毒肿诸痿;元素主润肺、散结气、利咽膈、去皮肤风、通十二经络者,悉此意耳。故用以治瘾疹、痘疮,尤获奇验。

9.《药品化义》: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热毒。味苦能清火,带辛能疏风,主治上部风痰,面目浮肿,咽喉不利,诸毒热壅,马刀瘰疬,颈项痰核,血热痘,时行疹子,皮肤瘾疹,凡肺经郁火,肺经风热,悉宜用此。

10.《本草求真》:牛蒡子,今人止言解毒,凡遇疮疡痈肿、痘疹等症,无不用此投治,然犹未绎其义。凡人毒气之结,多缘外感风寒,营气不从,逆于肉里,故生痈毒。牛蒡味辛且苦,既能降气下行,复能散风除热,是以感受风邪热毒而见面目浮肿,咳嗽痰壅,咽间肿痛,疮疡斑疹,及一切臭毒、痧闭、痘疮紫黑、便闭等症,无不借此表解里清。但性冷滑利,多服则中气有损,且更令表益虚矣。至于脾虚泄泻为尤忌焉。

11.《本草正义》:牛蒡之用,能疏散风热,起发痘疹,而善通大便,苟非热盛,或脾气不坚实者,投之辄有泄泻,则辛泄苦降,下行之力为多。洁古作温,景岳又谓其降中有升,皆非真谛。《别录》称其明目,则风热泄而目自明。补中者,亦邢热去而正自安。除风伤者,以风热言之也。其根茎,则濒湖《纲目》谓之苦寒,《别录》主治,皆除热通利之意。盖其功力,本与子相近,而寒凉疏泄之性过之,皆以清热泄导为治,凡非实火,未可妄投。凡肺邪之宜于透达,而不宜于抑降者,如麻疹初起,犹未发泄,早投清降,则恒有遏抑气机,反致内陷之虞。惟牛蒡则清泄之中,自能透发,且温热之病,大便自通,亦可少杀其势,故牛蒡最为麻疹之专药。

牛蒡子的药用价值

牛蒡子的营养价值:

化学成份:果实含牛蒡甙(arctiin),水解生成牛蒡甙元(arctigenin)及葡萄糖(glucose)[1]。又含罗汉松脂酚(matairesinol)[1],络石甙元(trachelogenin)[2],倍半木质素(sesquiligenan)AL-D及 AL-F[1]。种子含牛蒡甙[3],牛蒡酚(lap-paol)A、B[4]、C、D、E[5]、F、H[6]。又含脂肪油,其中脂肪酸成分有:花生酸(arachic acid),硬脂酸(stera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和亚油酸(linoleic acid)[7]。

继续阅读《牛蒡子的药用价值》

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

(1)本品疏散风热,且能利咽,临床应用以风热表症兼有咽喉肿痛者为宜,常配合桔梗、银花、连翘等同用。牛蒡子散风热而透疹,对麻疹初起、疹出不畅者,往往配升麻、葛根、蝉蜕、薄荷等同用。牛蒡子散风热,宣肺气,祛痰而止咳,故外感风热,咳嗽不畅痰多者,往往用为要药,可配荆芥、桔梗、甘草等同用。牛蒡子配黄连、板蓝根等又能清解热毒,对热毒疮痈有一定疗效。

(2)牛蒡子辛苦而寒,主要有透发与清泄两种功效,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清解热毒。但本品透发的力量较弱,并无发汗作用,故在用于感风热或透发麻疹时,须与薄荷同用,始能收透发之效。至于它的清泄热毒的作用,则较显著,无论咽喉红肿,痄腮肿痛,疮痈肿毒以及痰热咳嗽等症,都可适用,常与银花、连窍等配伍。牛蒡子疏散风热的作用,与薄荷相似,常配合同用,唯牛蒡清热解毒之功较优,薄荷解表发汗之力较强。由于它性寒滑利,能滑肠通便,故脾虚腹泻者忌用;痈疽已溃、脓水清稀者也不宜应用。

药理作用:

1.对肾病变的作用:取5周龄的Wistar系雄性大鼠腹腔注射l0mg/kg的氨基核苷(PA),每10天次,连续6天;引起肾病变后反复给予牛蒡甙及甙元。结果表明,牛蒡甙可抑制尿蛋白排泄增加,并能改善血清生化指标,显示抗肾病变作用。但甙元腹腔注射无作用,但经口服给药则显未效果。

2.抗菌作用:牛蒡子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星形奴兴氏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3.其它作用:牛蒡提取物能显着而持久地降低大鼠血糖,对离体家兔子宫及肠管呈抑制作用。牛蒡甙能引起蛙、小鼠及兔的强直性惊厥,对蛙下肢及兔耳管呈扩张作用,牛蒡甙元有抗癌活性。

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

牛蒡子的功能与主治:

疏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肿毒

牛蒡子的功能与主治

牛蒡子的应用与药方:

①疏风壅涎唾多,咽膈不利:牛蒡子(微炒)、荆芥穗各一两,甘草(炙)半两。并为末,食后夜卧,汤点二钱服,当缓取效。(《本草衍义》) 

②治喉痹:牛蒡子六分,马蔺子八分.上二味捣为散,每空腹以暖水服方寸匕,渐加至一匕半,日再。(《广济方》) 

③治风热闭塞咽喉,遍身浮肿: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熟,杵为末,热酒调下一钱匕。(《经验方》) 

④治风热客搏上焦,悬痈肿痛:恶实(炒)、甘草(生)各一两。上为散,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六分,旋含之,良久咽下。(《普济方》启关散) 

⑤治瘄疹不起透:牛蒡子(研细)五钱,柽柳煎汤,调下立透。(《本草汇言》) 

⑥治皮肤风热,遍身生瘾疹:牛蒡子、浮萍等分。以薄荷汤调下二钱,日二服。(《养生必用方》) 

⑦治风肿斑毒作痒:牛蒡子、玄参、僵蚕、薄荷各五钱。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方脉正宗》) 

⑧治痰厥头痛:旋覆花一两,牛蒡子一两(微炒)。上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侯,以腊面茶清调下一钱。(《圣惠方》) 

⑨治头痛连睛,并目昏涩不明:牛蒡子、苍耳子、甘菊花各三钱。水煎服。(《方脉正宗》) 

⑩治风热成历节,攻手指作赤肿麻木,甚则攻肩背两膝,遇暑热或大便秘即作:牛蒡子三两(隔纸炒),新豆豉(炒),羌活(去芦)各一两,干生地黄二两半,黄耆一两半(蜜炙)。上为细末,汤调二钱服,空心食前,日三服。(《本事方》牛蒡子散) 

⑾治头面风热,或颈项痰毒,风热牙痈:牛蒡子、薄荷、荆芥、山栀、丹皮、石斛、元参、夏枯草,水煎服。(《疡科心得集》牛蒡解肌汤) 

⑿治风龋牙痛:牛蒡子炒,煎水含漱吐之。(《延年方》) 

⒀治吹乳:鼠粘子加麝、酒吞下。(《袖珍方》) 

⒁治便痈:鼠粘子三钱炒,细末,入蜜一匙,净朴硝一匙,温酒空心服。(《袖珍方》) 

(15)治小儿伤风,发热烦躁,鼻塞气喘,痰嗽惊啼,及诸疮赤紫,丹毒,咽喉肿痛:炒牛蒡子90 g,大黄45 g,防风、薄荷(去老梗)各90 g,荆芥(去老梗)120 g,甘草34.5g。上为粗末,每服6 g,水煎服。(《证治准绳·幼科》牛蒡汤) 

(16)治颐毒表邪已尽,耳项结肿,微热不红而疼痛者:牛蒡子、桔梗、陈皮、天花粉、黄连、川芎、赤芍药、甘草、苏木各3 g。水煎,食后服。(《外科正宗》牛蒡甘桔汤)

继续阅读《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

牛蒡子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煎汤含漱。 

牛蒡子的食用方法:

牛蒡子的食用方法

薄荷牛蒡子粥

症状:倘若宝宝(3-6岁)在感冒初期的症状表现为:痰咳不出来、咽疼、爱喝水、有黏稠性鼻涕、舌头红色、舌苔变黄、脉搏也比平常快,多是因室温过高引起的热性感冒。

材料:薄荷6克、牛蒡子10克、粳米适量。

做法:先将牛蒡子单煮15分钟,取出牛蒡子,留下汁水备用。将梗米煮成粥,10分钟后放入薄荷,在粥快好时,放入牛蒡子汁水,煮5分钟即可。

牛蒡子去脂茶

牛蒡子桂花决明子去脂茶专治啤酒肚:牛蒡子性寒,味辛、苦,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肿疮毒。决明子有降脂、通便的作用。只要每天用10克左右的决明子泡水喝,可以起到全身去脂的效果。

原料:牛蒡子12克,决明子12克,桂花5克。

制法:锅中倒入350毫升水,放入牛蒡子,决明子煮3分钟至沸。将煮好的药茶汁冲入装有桂花的杯中,即可饮用。

用法:代茶饮。

继续阅读《牛蒡子的食用方法》

牛蒡子的副作用:

由于牛蒡子性寒滑利,能滑肠通便,故脾虚腹泻者忌用;痈疽已溃、脓水清稀者也不宜应用。

牛蒡子的副作用

牛蒡子的食用禁忌:

本品能滑肠,气虚便溏者忌用。《本草经疏》:痘疮家惟宜于血热便秘之证,若气虚色白大便自利或泄泻者,慎勿服之。痧疹不忌泄泻,故用之无妨。痈疽已溃,非便秘不宜服。

继续阅读《牛蒡子的副作用》

牛蒡子图片

牛蒡子图片

牛蒡子图片

中药牛蒡子图片

中药牛蒡子图片

中草药牛蒡子图片

中药材牛蒡子图片

继续阅读《牛蒡子图片》

牛蒡子的主要产地分布:

野生者,多生于山野路旁、沟边、荒地、山坡向阳草地、林边和村镇附近。常栽培。分布全国各地。一般为栽培品。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中南、西南及台湾的台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广西等地。

牛蒡子产地

牛蒡子的形态特征:

牛蒡二年生草本,具粗大的肉质直根,长达15厘米,径可达2厘米,有分枝支根。茎直立,高达2米,粗壮,基部直径达2厘米,通常带紫红或淡紫红色,有多数高起的条棱,分枝斜升,多数,全部茎枝被稀疏的乳突状短毛及长蛛丝毛并混杂以棕黄色的小腺点。基生叶宽卵形,长达30厘米,宽达21厘米,边缘稀疏的浅波状凹齿或齿尖,基部心形,有长达32厘米的叶柄,两面异色,上面绿色,有稀疏的短糙毛及黄色小腺点,下面灰白色或淡绿色,被薄绒毛或绒毛稀疏,有黄色小腺点,叶柄灰白色,被稠密的蛛丝状绒毛及黄色小腺点,但中下部常脱毛。茎生叶与基生叶同形或近同形,具等样的及等量的毛被,接花序下部的叶小,基部平截或浅心形。

头状花序多数或少数在茎枝顶端排成疏松的伞房花序或圆锥状伞房花序,花序梗粗壮。总苞卵形或卵球形,直径1.5-2厘米。总苞片多层,多数,外层三角状或披针状钻形,宽约1毫米,中内层披针状或线状钻形,宽1.5-3毫米;全部苞近等长,长约1.5厘米,顶端有软骨质钩刺。小花紫红色,花冠长1.4厘米,细管部长8毫米,檐部长6毫米,外面无腺点,花冠裂片长约2毫米。

瘦果倒长卵形或偏斜倒长卵形,长5-7毫米,宽2-3毫米,两侧压扁,浅褐色,有多数细脉纹,有深褐色的色斑或无色斑。冠毛多层,浅褐色;冠毛刚毛糙毛状,不等长,长达3.8毫米,基部不连合成环,分散脱落。花果期6-9月。

继续阅读《牛蒡子产地》

Powered by ZhongyaoYi.com © 2023 粤ICP备1408574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