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须的功效与作用-玉米须图片
时间:2025-04-14
在乡间的玉米地里,金黄饱满的玉米总是最引人注目的存在。然而,那些被随手剥落、随风飘散的玉米须,却鲜少有人驻足留意。这些细如发丝的褐色须穗,实则是中医典籍中记载的一味良药。玉米须性味甘平,归膀胱、肝、胆经,早在《滇南本草》中便有"利水道,通淋浊"的记载。老药农常言:"玉米一身都是宝",这看似无用的须穗,经过阳光晒干后,竟能化作茶汤里沉浮的金色精灵,以最温和的方式调理着现代人疲惫的身体。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些被遗忘的天然馈赠,或许会发现,最好的药材往往藏在不经意的角落。
【中药名】玉米须
【别名】包谷须,高粱须。
【类别】利水消肿药.
【药用部位】植物玉米的花柱和柱头。
【产地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性味归经】平,甘。归肾、胃、肝、胆经。
【功效】利尿,泄热,平肝,利胆,降压。
【主治】肾炎水肿,脚气,小便淋沥,黄疸肝炎,高血压,胆囊炎,胆结石,糖尿病,吐血衄血,鼻渊,乳痈、黄疸,乳汁不通。
【成分药理】含脂肪油2.5%、挥发油0.12%、树胶样物质3.8%、树脂2.7%、苦味糖甙1.15%、皂甙3.18%、生物碱O.05%。还含隐黄素、抗坏血酸、泛酸、肌醇、维生素K、谷甾醇、豆甾醇、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草酸等。有治疗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利尿、降低血糖、利胆、止血作用。
【用法用量】15~30克,大剂量30~60克水煎服,外用:适量烧烟吸入。
【使用禁忌】玉米须利尿力较强,若高血压病患者,小便频多时,宜注意饮用量。鲜玉米须效果更好。
【文献】
①《滇南本草》:宽肠下气。治妇人乳结,乳汁不通,红肿疼痛,怕冷发热,头痛体困。
②《四川中药志》:清血热,利小便。治黄疸,风热,出疹,吐血及红崩。
③《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能降低血压,利尿消肿。治鼻血、红崩。
④《现代实用中药》:"为利尿药,对肾脏病、浮肿性疾患、糖尿病等有效。又为胆囊炎、胆石、肝炎性黄疸等的有效药。"
【配伍选方】
①治糖尿病:玉米须60克,薏苡仁、绿豆各30克。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②治原发性高血压病:玉米须、西瓜皮、香蕉。煎服。(《四川中药志》)
③治风疹块(俗称风丹)和热毒:玉米须烧灰,兑醪糟服。(《四川中药志》)
④治高血压,伴鼻衄、吐血:玉米须、香蕉皮各30克,黄栀子9克。水煎冷却后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⑤治急慢性肝炎:玉米须、太子参各30克。水煎服,每日l剂,早晚分服。有黄疸者加茵陈同煮服;慢性者加虎杖根30克同煎服。(《全国中草》)
⑥治尿道感染:玉米须15克,金钱草45克,萆薜30克。水煎服。(《湖北中草药志》)
⑦治尿血:玉米须30克,荠菜花15克,白茅根18克。水煎去渣,1日2次分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⑧治脑漏:玉蜀黍须晒干,装旱烟筒上吸之。(《浙江民间草药》)
⑨治肾脏炎,初期肾结石:玉蜀黍须,分量不拘,煎浓汤,频服。(《贵阳市秘方验方》)
⑩慢性肾炎:取干燥玉米须50克,加温水600毫升,用文火煎煮20~30分钟,约得300~400毫升药液,过滤后内服,每日1次或分次服完。治疗慢性血管球性肾炎9例,经10个多月观察,其中3例获得痊愈,2例进步,其余4例疗效不明显。玉米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利尿,肾功能改善,浮肿消退或减轻,尿蛋白消失或减低等方面。部分病例连续服用6个月未见毒性副作用。
(11)肾病综合征:每次用干玉米须60克,洗净煎服。每日早晚两次。同时服氯化钾1克,每日3次。临床治疗12例,其中10例伴有严重的周身性水肿,或有胸水及腹水,2例水肿较轻;治疗3个月后,9例水肿完全消退,2例大部消退。最快1例于服药后15天水肿全消。一般于服药3天即开始有利尿现象,同时尿蛋白、非蛋白氮,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少数病例血浆蛋白有所升高,部分病例的酚红试验及血压转为正常。
上一篇:萝藦的功效与作用-萝藦图片
下一篇:山萸肉的功效与作用-山萸肉图片
-
栏目ID=0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