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荬菜(盘儿草、前古菜、山苦荬)的功效与作用-苦荬菜(盘儿草、前古菜、山苦荬)图片
时间:2025-04-18
在乡野田埂间,这种贴着地皮生长的野菜总被农人顺手掐进竹篮——苦荬菜带着锯齿的嫩叶在沸水里打个滚,便能化解满口苦涩,化作春盘里的一味清欢。它被称作盘儿草,因倒卵形的叶片如小碟般托着露珠;也叫前古菜,暗指其食用历史可追溯至先秦;而山苦荬的别名,则道出了它耐旱耐瘠的脾性。从《救荒本草》记载的"采苗叶煠熟,水浸去苦味"到现代研究揭示的药用价值,这株开着鹅黄色小花的菊科植物,始终在民间智慧与本草典籍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中药名】苦荬菜
【别名】前古菜、盘儿草、鸭舌草、苦球菜、兔仔草、牛舌草、土蒲公英、苦碟子、败酱草。
【类别】清热药。
【药用部位】菊科植物苦荬菜的全草。
【产地分布】生于山坡、田野和路旁,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春夏秋季采收苦一般在四五月开花,花朵黄色,去杂草洗净鲜用或晒干;气微,味苦,微酸涩。
【性味归经】微寒,苦;归心、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用于咽喉肿痛、肺痈、乳痈、疖肿、疗疮、黄疸、痢疾、淋证、带下、无名肿毒、子宫出血、跌打损伤、水肿、毒蛇咬伤。现代主要用于结石,吐血衄血,急性细菌性痢疾,风湿筋骨痛,泌尿道感染,乳腺炎,口腔溃疡、跌打损伤等。
【文献】
①《嘉佑本草》:"治面目黄,强力止困,敷蛇虫咬。又汁敷疗肿,即根出。"
②《陕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消肿。治无名肿毒,乳痈,疖肿。
③《温岭县药物资源名录》:"清凉解毒,消痈散结。治毒蛇咬伤,肺痈,疖肿,跌打损伤。"
【成分药理】全草主要含黄酮类、香豆素和甾醇等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株、溶血性链球菌有很强的杀菌作用;有使心收缩力减弱,频率减少和降血压作用。
【用法用量】煎汤9-15克,鲜品30-60g克;外用捣烂敷。
【使用禁忌】过量服用可致呕吐。
【相关中成药】
【配伍选方】
①治乳痈:先在大椎旁开二寸处,用三棱针挑出血,用火罐拨后,再以苦荬菜、蒲公英、紫花地丁,共捣烂,敷患处。(《陕西中草药》)
②治血淋尿血:苦荬菜一把。酒、水各半,煎服。(《针灸资生经》)
③治蝎螫:苦荬汁涂之。(《医学纲目》)
④治跌打损伤:鲜苦荬菜根30克。水煎,加酒冲服;药渣捣烂敷患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⑤腿脚、全身浮肿(消肿利尿):干苦荬菜9克(鲜品30克),干白茅根6克熬水服用不宜多喝,日2~3次《中医大宝库静月山人》
⑥腿脚、全身浮肿:鲜苦荬菜30~60克煎水日三次一次150ml十天愈《中医大宝库静月山人》
治肠痈:苡米21克,败酱草9克,牡丹皮9克,冬瓜仁12克,桃仁9克,金银花克g。水煎服。(《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⑦治胆囊炎:山苦荬全草15克。水煎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⑧治无名肿毒,各种疮肿:鲜苦叶苗、鲜地黄苗、鲜蒲公英各等分。共捣如泥,敷患处。或将上三味药焙干,其研细面,每次5克,开水冲服。每日3次,外用时蜂蜜调敷患处。(《河南中草药手册》)
⑨治黄水疮:苦叶苗适量;焙干研面。香油调涂患处。(《河南中草药手册》)
⑩治痔疮:光叶苦荬菜切碎,煎水熏洗。(《内蒙古中草药》)
(11)治血崩、白带:山苦荬根9克,猪膀胱1只。煮熟食肉服汤。(《浙江药用植物志》)
(12)治结核病:苦叶苗500克,白芨60克。共研细面,每服6克,温开水冲服,每日3次。(《河南中草药手册》)
(13)治黄水疮:苦叶苗适量。焙干研面,香油调涂患处。(3-4方出自《河南中草药手册》)
(14)治咽喉肿痛:苦叶苗30克。水煎,日服2次。(《河南中草药手册》)
(15)治暑热痧气腹痛:山苦荬全草30克,六月雪、醉鱼草根、牛膝、仙鹤草各9-12g。水煎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16)治乳腺炎:苣荬菜五钱。水煎服,或捣烂敷患处。(《湖南药物志》)二山苦荬、雷公根各适量,加酒糟少许,共捣烂,敷患处。(《广西中草药》)
(17治疔疮:苣荬菜茎叶捣汁搽患处。(《湖南药物志》
(18)治痢疾:山苦荬二两,凤尾草二两,枫木叶一两,古羊藤一两。水煎冲白糖服。(《广西中草药》)
【苦荬菜和苣荬菜区别】
苦味:苦荬菜和苣荬菜都较苦,但苦荬菜要更苦一些(晒干后有强烈味道如脚臭),巨荬菜柔和一些(晒干后没有强烈气味)。
茎叶:苦荬菜茎叶更细;苣荬菜叶子肥厚一些。
花期:苦荬菜一般在五月份开花,花朵黄色(期短,但老了也会变成白花);巨荬菜花期八九月份,花色为白色。
功效:
苦荬菜中含油脂、胆碱、各种醇类、维生素、胡萝卜素、各种盐类等营养元素,可以治疗贫血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株、溶血性链球菌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对感冒发烧、慢性气管炎都有着非常好的作用。
苣荬菜嫩茎叶含水量大,含大量的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性寒味苦,有清热解毒、利湿、止痛、止咳,可做汤、凉拌等。
-
栏目ID=0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