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菍(地棯草)的功效与作用-地菍(地棯草)图片
时间:2025-04-24
在岭南的乡野山间,有一种不起眼的紫色小果常被孩童采食,老辈人叫它"地菍"或"地棯草"。这种匍匐生长的野草开着星状粉花,结出的浆果熟时乌紫发亮,染得满手都是甜涩的汁液。客家人用它泡酒,瑶族百姓拿它入药,看似寻常的野果实则藏着南方民间千百年来的生存智慧。从《岭南采药录》到现代研究,地菍的药用价值逐渐被揭开——它的全草可止血消炎,根能治痢疾,果实富含花青素。当我们俯身观察这些贴着地皮生长的生命,或许能读懂土地最朴实的馈赠。
【中药名】地菍
【别名】地茄子、连地棯、地兰子、地石榴、铺地锦、地葡萄、地棯草。
【类别】祛风清热药。
【药用部位】地上部分。
【产地分布】生于丘陵地带和马尾松林附近,以及灌丛、草地。分布我国东南,西南各地。
【性味归经】甘、涩,凉。归心、肝、脾、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利湿,补血止血。
【主治】预防流行性脑脊髓寞炎,肠炎,痢疾,肺脓疡,盆腔炎,子宫出血,贫血,白带,味甘、涩,性凉。归心、肝、脾、肺经、高热,肺痈,咽肿,牙痛,腰腿痛,风湿骨痛,外伤出血,蛇咬伤。现代应用用于治疗消化道出血。
【文献】
①《福建药物志》:“清热凉血,消肿解毒。主治风湿痛、疝气、肾炎、肾盂肾炎、菌痢、慢性扁桃体炎、喉炎、小儿脱肛、疳积、胎动不安,白带,血崩,外伤出血,便血,内外痔,预防流行性脑脊脑髓膜炎;叶治牙疳,肺脓疡、痈疽疔疮。”
②《湖南药物志》:“清热解毒,止痛,利大小便。主治黄疸,水肿,疳积,劳损白带,经漏,瘰疬。”
③《湖北中草药志》:“清热利湿,舒筋活络,补血止血。用于腰腿痛、风湿骨痛、肠炎、痢疾、久疟不愈、盆腔炎、月经过多等症。”
④《生草药性备要》:“洗疳痔,热毒,麻疥,烂脚。理蛇伤。”
⑤《广西民族药简编》:“水煎当茶饮,治习惯性流产;捣汁服,治消化不良的呕吐。”
⑥《广西本草选编》:“治痔疮,湿疹,外伤出血。”
【成分药理】地菍主含鞣质。具有抗脂质氧化、抗病毒、抗肿瘤、抑菌多种药理作用。
【用法用量】煎汤9~15克,鲜品30~60克。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配伍选方】
①治肺结核:络石藤一两,地菍一两,猪肺四两。同炖,服汤食肺,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②治肝炎,肝肿大:干地菍全草60g,兔子1只,分别水炖,两液混匀,即呈白色块状,用瓷匙装服。上为1剂。(《常用青草药手册》)
③治小儿小便混浊(状如牛乳,疳积引起):干地菍全草30g,冰糖适量,水煎早晚分服。(《常用青草药手册》)
④治脓疱疮:鲜地菍全草1-1.5kg。水煎洗患处。(《常用青草药手册》)
⑤治胃痛:干山地菍30-75g,樟木皮30g,水煎服。(《新会草药》)
⑥治咽喉肿痛:鲜古柑六钱至一两,洗净,水一碗半,煎服。(《闽南民间草药》)
⑦治风火齿痛:古柑鲜草头一两,洗净,水适量煎服。(《闽南民间草药》)
⑧治痢疾:鲜地茄二至三两。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⑨治痔疮:伸筋草30g、鱼腥草30g,地棯草30g, 慢火煲水40分钟,用法:先倒一碗温服,剩余的倒盆里先熏等适宜温度后再坐浴10~20分钟,每天1~2次(《中医大宝库》)。
⑩治胃出血,大便下血:地菍一两,煎汤分四次服,隔四小时服一次。大便下血加雉鸡尾、粗糠材各等分,炖白酒服。(《闽东本草》)
11)治外伤出血:地茄蛘叶捣烂外敷。(《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12)治疔疮:地茄全草捣烂敷。(《湖南药物志》)
13)治红肿痈毒:山地菍鲜叶切碎,同酒酿糟杵烂敷患处。一日一换。或取茎叶阴干,碾细末,以蜂蜜或鸡蛋白调和敷患处,能消肿止痛。(《江西民间草药》)
【临床应用】
治消化道出血:
将地菍全草按1:2浓度制成水剂,成人每次20~40毫升,用微温水冲服,每日3次,必要时加服1~2次。儿童酌减。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62例,治愈(症状消失,粪便潜血转阴)50例,好转(症状改善,潜血由强阳性转为弱阳性)10例,无效1例。其他原因所引起的消化道出血8例,治愈6例,好转1例,无效1例。其止血作用可能与它含有鞣酸及酚类等有关。部分病人服药后有便秘现象。
上一篇:独一味的功效与作用-独一味图片
下一篇:猪胆粉的功效与作用-猪胆粉图片
-
栏目ID=0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