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丁香的功效与作用-母丁香图片
时间:2025-04-26
在传统中药的浩瀚宝库中,母丁香以其独特的芳香与药效占据一席之地。这种看似寻常的果实,实则是公丁香的成熟产物,虽不及后者常见,却在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古医籍中早有记载,母丁香性温味辛,归脾、胃、肾经,常用于缓解脘腹冷痛、呃逆呕吐等寒证。其沉稳的香气背后,隐藏着古人调理气机的智慧,与现代人追求自然疗法的理念不谋而合。本文将从其来源、特性及临床应用展开,探寻这味古老药材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中药名】母丁香
【别名】鸡舌香、雌丁香、亭炅独生。
【类别】清热解毒药。
【药用部位】植物丁香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产地分布】原产坦桑尼亚、印度尼西亚的摩鹿加岛。现我国广东、海南也有栽培。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肺、肾经。
【功效】温中,散寒。
【主治】治暴心气痛,胃寒呕逆,风冷齿痛,牙宣,口臭,妇人阴冷,小儿疝气。
【文献】
①《别录》:"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霍乱心痛。"
②《蜀本草》:"疗呕逆甚验。"
③ 陶弘景:"疗恶核毒肿。’
④《本耳图经》:"疗口臭最良,治气亦效。"
⑤《本草纲目》:治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发。
【常用配伍】丁香、麝香、木香、沉香、地黄、附子、熟地黄、菟丝、乳香、当归、菟丝子、甘草、没药、硫黄、黄连、朱砂、蛇床子、茯苓、茴香、雄黄
【成分药理】能促进胃液分泌、保护胃黏膜,有止泻,利胆,镇痛,抗缺氧、抗凝血、抗突变、抑菌杀虫等作用。
【用法用量】煎汤1~3克。内服或研末外敷。
【使用禁忌】热证及阴虚内热者忌服。《雷公炮炙论》:"不可见火。畏郁金。"
【相关方剂】健阳丹、参茸补肾丸、胡黄连散、丁砂散。
【中成药】再造丸、金龙补肾合剂、人参再造丸、鹿阳强肾胶囊、二益丸、人参再造丸(蜜丸)、海马三肾丸、白花蛇膏。
【配伍选方】
①治唇舌忽生疮:烧母丁香末,绵裹敷之,取瘥。(《外台》)
②治暴心气痛:鸡舌香末,酒服一钱。(《肘后方》)
③治胃冷呕逆,气厥不通:母丁香三粒(椎碎),陈皮一枚(全者,汤浸去白,焙)。上二味,用水一盏,煎取半盏,去滓热呷。(《圣济总录》)
④治小儿冷疳,面黄腹大,食即吐者:母丁香七枚,为末,乳汁和蒸二次,姜汤服之。(《卫生易简方》)
⑤治风冷乘于齿间,发歇疼痛。口气宣露:鸡舌香、射于各一两,麝香(细研)一分。上二味,捣罗为散,入麝香再拌和令匀。每用少许揩齿,良久以温汤漱口。(《圣济总录》鸡舌香散)
⑥治妇人难产:母丁香三十六粒.滴乳香三钱六分。为末,同活兔胆和杵千下,丸作三十六丸。每服一丸,好酒化下。(《颐真堂经验方》如意丹)
⑦治阴冷:母丁香为末,缝纱囊如小指,实末,纳阴中,中病便已。(《本草衍义》)
⑧治小儿疝气:取母丁香粉适量撒在独角莲膏药上,贴于患处。每隔1~2天换-次,至病愈为止。观察19例,15例痊愈,3例好转,1例无效。
【公丁香与母丁香区别】
丁香的花蕾被称作公丁香,其成熟的果实则被称为母丁香。两者的功效、主治功能基本相似,但公丁香药力足,母丁香则药力较弱,一般都以公丁香入药。
母丁香也被叫做鸡舌香、亭炅独生、雌丁香,因为性温味辛,经常被用来治疗暴心气痛、胃寒呕逆、风冷齿痛、牙宣、口臭、妇人阴冷、小儿疝气等症。母丁香通常气味较淡,油性不足,所以功效也较公丁香逊一点,而且母丁香禁止于郁金一起服用。
公丁香又被叫做丁子香、支解香、雄丁香,同样属于性温味辛的植物。具有温中、暖肾、降逆,还有治疗呃逆、呕吐、反胃、痢疾、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症等症状。另外公丁香还被中医做来治疗体癣、足癣等症状,选择公丁香研磨成细末,涂抹在脚趾或者是患处即可。在现代公丁香还被用来治疗呃逆、便秘、偏头痛、胃炎、青光眼、鼻息肉、黄疸、菌痢、抑菌、降压等作用。公丁香因为药效比较的强,所以相较于母丁香更常被用来入药。公丁香还常被用来提取丁香油,用来缓解腹部气胀,增加胃液分泌,增强消化能力,减轻恶心呕吐等症状。丁香油还可用于水煎,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上一篇:豆豉姜的功效与作用-豆豉姜图片
下一篇:澄茄子的功效与作用-澄茄子图片
-
栏目ID=0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