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芦的功效与作用-漏芦图片
时间:2025-05-06
在传统中药的百草园中,漏芦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悄然生长。这味源于菊科植物的药材,自古便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清热解毒的良药。其性微寒,味苦,归胃经,尤擅消散痈肿、通利乳汁,在民间疗法与中医典籍中均占有一席之地。每当春夏之交,其紫红色的花序在山野间绽放,采药人便知是取其根部入药的最佳时节。现代研究发现,漏芦所含的活性成分对多种炎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这为古人的经验智慧提供了科学注脚。本文将从其本草源流、药用功效及临床应用等方面,探寻这味"疮家圣药"背后的奥秘。
【中药名】漏芦
【别名】祁州漏芦、野兰、和尚头、狼头花。
【类别】清热解毒药。
【药用部位】菊科植物祁州漏芦的干燥根。
【产地分布】生于山丘干燥地带。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
【性味归经】寒,苦。归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下乳,舒筋通脉。
【主治】用于乳痈肿痛,痈疽发背,瘰疬疮毒,乳汁不通,湿痹拘挛,湿痹筋脉拘牵,骨节疼痛,热毒血痢,痔疮出血。
【文献】
①《日华子本草》:"治小儿壮热,通小肠,(治)泄精,尿血,风赤眼,乳痈,发背,瘰疬,肠风,排脓,补血,治扑损,续筋骨,敷金疮,止血长肉,通经脉。"
②《山西中药志》:"清热凉血,治热毒血痢,鼻衄,血痔,温疫等症。"
③《药性论》:"治身上热毒风生恶疮,皮肌瘙痒瘾疹。"
④《别录》:"止遗溺,热气疮痒如麻豆,可作浴汤。"
⑤《本经》:"主皮肤热,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
⑥《本草拾遗》:"杀虫,洗疮疥用之。"
⑦? 陶弘景:"疗诸瘘疥。"
【各家论述】
①《纲目》:"漏芦,下乳汁、消热毒、排脓、止血、生肌、杀虫,故东垣以为手,足阳明药,而古方治痈疽发背,以漏芦汤为首称也。庞安常《伤寒论》治痈疽及预解时行痘疹热,用漏芦叶,云无则以山栀子代之,亦取其寒能解热,盖不知其能入阳明之故也。"
②《本草正义》:"漏芦,滑利泄热,与王不留行功用最近,而寒苦直泄,尤其过之。苟非实热,不可轻用。不独耗阴,尤损正气。《日华》谓通小肠,治泄精溺血,肠风乳痈,排脓止痛,通经脉,皆惟实热之症,可以暂用。"
③《本经逢原》:"漏芦,《本经》治热毒恶疮,下乳汁,以其能利窍也,为消毒排脓杀虫要药。盖咸能软坚,寒能解毒,故服之必大便作泻,使邪从下而出也。"
④《本草求真》:"漏芦,遗精尿血能止,亦因毒解热除自止之意,非因漏芦寓有收涩之功也。"
⑤《本经续疏》:"漏芦,《本经》谓其下乳汁,《别录》谓其止遗溺,旨实相反,何欤?夫溺以温化而通,乳以清纯而下。遗溺因乎热,乳不下亦因乎热,非有二也。惟其利水由于除热,是以能使不应行者归于应行,而应行者不得应行而不行,则漏芦者谓为疡证逐湿之剂可也。"
⑥《本草经疏》:"漏芦,苦能下泄,咸能软坚,寒能除热,寒而通利之药也。故主皮肤热,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
【备注】 除上述品种外,在江苏等地尚有以菊科植物东南蓝刺头的根作禹州漏芦使用。在新疆地区又以菊科植物新疆蓝刺头的根作漏芦使用。
【常用配伍】甘草、当归、连翘、大黄、黄芩、升麻、防风、黄芪、白芷、玄参、麻黄、白蔹、木香、枳壳、黄连、羌活、栀子、木通、地黄、牛膝。
【成分药理】主要可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糖;抑制过氧化脂质生成;抗氧化;抑制大鼠B型单胺氧化酶活性;保肝等作用,水煎剂能显著抑制大鼠、小鼠脑、肝、心、肾及血清过氧化脂质的生成;给高脂饲料喂兔及鹌鹑同时给漏芦水煎剂,能降低血胆固醇和过氧化脂质,提高前列环素、血栓素AF比值,减少白细胞在动脉壁的浸润,并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生。毒性:小鼠灌服LD50>25克/千克。
【用法用量】煎汤5~9克或入丸散。
【使用禁忌】气虚、疮疡平塌不起及孕妇忌服。
【注意事项】《日华子本草》:连翘为使。
【相关方剂】十味中和汤、连翘漏芦汤、枳实丸、漏归茶、下乳涌泉粥、漏芦木通酒、漏芦煮鸡蛋、健脾理气消积汤、呼脓长肉比天膏、升麻溻汤。
【中成药】下乳涌泉散、乳核内消液、补肾固齿丸、血宝胶囊、生乳片、乳核散结片、乳泉颗粒、通乳颗粒、坤元通乳口服液、消核片。
【配伍选方】
①流行性腮腺炎:漏芦4.5克,板蓝根3克,牛蒡子1.2克,甘草1.5克,水煎服。(《新疆中草药手册》)
②治子宫癌瘤:漏芦24克,马兰子(炒)18克。水煎服,每日l剂。(《中医秘验方》)
③治产后缺乳:漏芦、王不留行各15克,路路通12克,通草6克。水煎服。(《河北中草药》)
④乳痈红肿:漏芦、蒲公英、金银花各15克,土贝母9克,甘草6克。水煎服。(《山西中草药》)
⑤治痈肿疮毒:漏芦15克,连翘9克,黄柏12克,大黄、甘草各3克。水煎服。(《河北中草药》)
⑥治白秃:五月收漏芦草,烧作灰,膏和使涂之,先用盐汤洗。乃敷。
⑦治室女月术不调:漏芦(去芦头)、当归(切,焙)、红花子、枳壳(去瓤,麸炒)、白茯苓(去黑皮)、人参各半两。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⑧治流行性腮腺炎:板蓝根一钱,漏芦一钱半,牛蒡子四分,甘草五分。水煎服。
⑨治皮肤瘙痒,阴疹,风毒,疮疥:漏芦、荆芥、白鲜皮、浮萍、牛膝、当归、蕲蛇,枸杞子各一两,甘草六钱,苦参二两。浸酒蒸饮。
-
栏目ID=0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