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茶(葫芦叶)的功效与作用-葫芦茶(葫芦叶)图片
时间:2025-05-06
在岭南地区的乡野山间,葫芦茶以其独特的三角状叶片悄然生长。这种被客家人称为"龙舌草"的灌木,叶片展开时总带着几分山野的灵气,叶背细密的绒毛在阳光下泛着银光。老辈人常念叨,谁家孩子积食腹胀,采几片葫芦叶煎水服下便能化解。作为豆科山蚂蝗属植物,它既有草本植物的温和,又藏着不为人知的药用锋芒。从清代《生草药性备要》到现代民族药典,葫芦茶的身影始终穿梭在民间验方与正统记载之间,那略带苦涩的茶汤里,沉淀着人与草木相互成全的古老智慧。
【中药名】葫芦茶
【别名】葫芦叶、咸鱼草、田刀柄、剃刀柄、虫草、金剑草、百劳舌、鲮鲤舌。
【类别】清热解毒药。
【药用部位】以根入药。以条粗、皮厚者为佳。
【产地分布】生于林荫下或灌丛中。 分布于湖北至海南各地、西藏东南部至台湾。 药材主产于广西。
【性味归经】凉,苦、辛。归肺、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水除湿、消食杀虫。
【主治】用于预防中暑,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肾炎,黄疸型肝炎,肠炎,细菌性痢疾,小儿疳积,妊娠呕吐,菠萝中毒,小儿硬皮病、,肺病咳血,风湿关节痛,钩虫病,妊娠呕吐,小儿疳积,疮疥。
【文献】
①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暑,利水消滞,杀虫防腐。制茶用于感冒发烧、咽喉肿痛,预防中暑;煎水治肾炎水肿,黄疸型肝炎,肠炎腹泻。"
②《生草药性备要》:"消食杀虫,治小儿五疳,作茶饮。"
③《本草求原》:"退黄疸。"
④《岭南采药录》:"疮久有虫,敷之。解热毒,去疳积。""治劳伤吐血。"
⑤《南宁市药物志》:"杀虫,清热,止渴。治疝气,疳积。煎水洗疮疥,止痕痒。"
⑥《岭南草药志》:"消暑,清热,利尿。"
⑦《闽东本草》:"解肌达表,健脾开胃,润肺生津,强筋骨,除风湿。"
【常用配伍】
【成分药理】叶含鞣质(tannin),二氧化硅、氧化钾。煎剂用平板纸片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用法用量】煎汤0.5~1.5两。外用:捣汁涂或煎水洗。
【使用禁忌】身体虚寒以及体内虚火旺盛慎用。
【中成药】小儿疳积糖、治感灵冲剂、银花抗感片、保儿安颗粒、罗浮山凉茶颗粒、参苓健儿膏、小儿康冲剂、治感灵颗粒、山地岗感冒颗粒、治感佳胶囊。
【配伍选方】
①治咽喉肿痛:葫芦茶二两。煎水含咽。(《岭南草药志》)
②治痢疾:葫芦茶全草、细叶扯头孟根各二至三两。加鸡蛋一个同煎,煎至鸡蛋熟时,将蛋壳除去再煎,加生盐调味,汤蛋同服。(《岭南草药志》)
③治妊娠呕吐:葫芦茶一两(干品)。水煎,分三次服。(《全展选编?妇产科》)
④治产后瘀血痛:鲜葫芦茶全草五钱至一两。杵烂,酌加米酒炖服。如用清水煎服,可治月经病。(《闽东本草》)
⑥治暑季烦渴:葫芦茶,煎成日常饮料,以代茶叶。能解暑清热止渴。(《岭南草药志》)
⑦治肺病咳嗽出血:葫芦茶干全草二两半。清水煎服。(《泉州本草》)
⑧治硬皮症:葫芦茶、拔脓膏(荨麻科糯米藤)各等分,和食盐捣烂敷患处。(《广东省医药卫生科技资料选编》)
⑨治风湿性关节酸痛:葫芦茶茎,每次二两,合猪脚节炖服。(《泉州本草》)
⑩治荨麻疹:葫芦茶鲜茎、叶一两。水煎服;或用鲜全草适量,水煎熏洗。(《福建中草药》)
(11)治痈毒:葫芦茶叶捣绒,取汁滴于伤口,每日二至三次,每次适量。(《贵州草药》)
【临床应用】
治疗钩虫病:取葫芦茶全草半斤(干品),加水800毫升,文火煎至250毫升。分两次于早晚空腹时服。治疗276例,治愈(服药1剂,10天后大便镜检虫卵阴转)183例,无效93例。副作用少,仅个别病例有恶心、呕吐现象。
-
栏目ID=0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26)